談談澳洲留學的感受

Bianca Chang
Nov 9, 2020

--

關於我:現在就讀於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的大二生,於2019年2月入學,主修 Data Science。

Sydney — Wikipedia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幾乎整年都待在台灣,目前為台灣大學的訪問學生。在自己沈澱下和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也省思過去這一年在澳洲的體悟。

有鑒於澳洲為台灣總留學生人數的第二大國(第一名是美國!),卻有鮮少對於澳洲大學的利弊的分析,所以就在此隨手記下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關於想了解我在澳洲唸大學的體驗的相關分享的話,可以看上ㄧ篇文章 :)

(本文的觀點僅代表自己的經驗,無法代表所有人在澳洲大學生活的感受)

首先,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會來澳洲求學。在高中的時候並沒有出國唸書的打算,但是出國唸書一直都是自己非常嚮往的一件事,順理來說也沒有準備SAT的考試。但礙於在台灣念了一年的大學後,與期待中不符,也更明確於自己想追求的環境,所以才在於不需要SAT的成績單的學校做出選擇。

在澳洲大學的體制裡求學一年多,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對於當初的決定也從不後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謝謝家人們的支持。

本文大綱:

  1. 學生背景多元,可以接觸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儕
  2. 清楚人生方向,對於生活有更好的掌握
  3. 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與生活環境相對單純
  4. 極為亞洲化,對岸學生眾多
  5. 潛在的留學鄙視鏈,世界排名與聲望和大家眼裡的澳洲
  6. 校園認同度不高,沒有所謂的大學城與緊密/瘋狂的校園生活
  1. 學生背景多元,可以接觸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儕

來澳洲前的我,以為所謂的澳洲文化就是大眾認知西方文化,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如此。可能長期待在雪梨的關係,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文化非常多元,而自己在學校身邊有很多同學朋友很多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

來到澳洲,間接的讓我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也讓能快速的接納和與各種自己背景截然不同的人交流。

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對於畢業後職涯發展上的抉擇。曾經只在畢業回台灣或留在澳洲下的兩個選擇,其實今日覺得好像哪裡都可以待個幾年,在
公司前景、產業和崗位方向對上了自己的方向的條件下,在一個新的環境生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2. 清楚人生方向,對於生活有更好的掌握

在我看來,在大學階段出國唸書未必會使一個人更加術業有攻、對專業更精進。我不否認澳洲大學的課蠻硬的,不過我相信一個人想念書,想更深入的去鑽研學科,只要自己認真主動,在哪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成果,畢竟現在網路資源強大,可以隨時隨地access各種資源。

一個人獨自在海外,最大的challenge除了融入當地外(比如說打破過往的成見、把自己過去的習慣重新打破而適應新的風俗民情),我覺得最難的還是自己一個人學著adulting(由於大一就在外租房,沒有住在學校內,所以這種感覺可能比較深),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處理和學著為自己的一切負責。

在異鄉,無論遇到什麼煩惱、挫敗,我覺得大部分的時候都得想辦法自己吸收。或許在台灣亦是如此,但是能身邊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和少了在異鄉得那種孤獨感與不確定性下,我覺得這種感受在台灣幾乎沒發生過。

某些程度上對自己的mental/physical health會特別注重,因為看病很貴,在外也很難有像家人對於自己百般照料的人,所以也只能自己好好照顧好自己了。

總體來說,我覺得在這一年裡我真的是累積了各種生活經驗,學習該怎麼manage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健康快樂充實過生活的人。無意之中,也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想變成的樣子和想過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目標。

3. 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與生活環境相對單純

相比與世界上的其他大城市,雪梨算是非常單純與安定,晚上走在市區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很多人眼中的雪梨應該都是歌劇院、港口、高樓大廈,但雪梨僅僅是新南威爾士州的一角(可以想像是台北市信義區,最燈火通明,亦融合百貨商場與各企業辦公室),而離開雪梨市區後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想象中繁華的都市景象。

但與台北不ㄧ樣的地方是,澳洲的都市型態比較像是一區區擁有自己的生活圈,而人群的群聚也會依不同區而集散,不同區也通常會有不同的文化色彩。

我覺得澳洲生活偶爾帶給我的不安全感,是地廣人稀,走在路上沒人、沒車經過的境界,到了晚上如果在加上燈光昏暗,就是一副發生什麼事也沒人知曉的樣子了。

4. 極為亞洲化,對岸學生眾多

其實來澳洲唸書之前從來沒來過這個地方,原本的期待應是想像中和歐洲一樣的樣子,有看似古老雄偉的建築、美麗的公園,和豐富的歷史底蘊。

在接納後與期待不相符的事實下仔細回想,才發現內心本來就不該有如此荒謬的假設 😂 。在航海時期被發現,之後成為英國的囚犯流放地,更加上地理位置上鄰近於亞洲,根本沒有成為歐洲氣息的潛力。

會提及澳洲的亞洲化,是因為與期望中不符,更多是上個時代的移民與現今中國留學生潛移默化的融合澳洲文化本體。隨處可見的中餐館、接受微信支付、亞洲超市內各種中國進口的食物與日用品、中國人營運的外送服務、打車(滴滴)服務的澳洲業務擴展…等。各種隨處可見因中國人群聚的意識生活型態而拓展的服務讓我對中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說是缺點,或許也是另一種優點吧!文化的本質始終沒有好與壞,只是在於自己是否能接受而已。身為一個對岸的文化從不感興趣,來澳洲後就是堅決要交local friends的我,到之後有了一些中國朋友,和對於萌生到中國互聯網產業工作的想法。

我才深深的發現,其實出國念書除了課業上的追求,不就是學習擁有一顆更open-minded的心、更願意探索世界與接納和自己不相同的人事物,和在未來應對各種新生活與困難能以更豁達和平穩的心去有條理的面對於解決它。

5. 潛在的留學鄙視鏈,世界排名與聲望和大家眼裡的澳洲

如果對於澳洲高校有研究人就會發現,在澳洲前幾所比較top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上的表現都挺好的,以我自己所在的學校來說,最新的QS ranking是在44th。但是在社會上的聲望或許沒有排名上如此的亮眼 (如果與類似排名的美國大學相比較的話)。當然,也不是說要帶著學校的光環畢業,只不過還是會希望在未來的機會多一點,在求職上能少一點HR對於自己求學背景的困惑。

澳洲大學普遍存在較低門檻的入學方式,也促使了眾多留學生來此洗學歷的方式。自己在校園裡也曾經看過不少同學可能被父母逼著送出國,卻對自己的發展沒有任何想法,也沒有意願去了解當地文化的心態。

其實我個人是不太在意聲望這個價值觀,而很多做出此評比的人對於澳洲教育體系和校園生活也不理解,我覺得有實力與否終究會在一關關的考核與做事的結果來被判定。

如果你說它不好,為何每年那種FANG等級的科技公司、而各大Investment bank和Consulting firm還是願意走到校園內辦sharings, recruitment talk, interview prep…等活動。

各種資源和強大的人脈都在身旁,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去探索和努力而已。

6. 校園認同度不高,沒有所謂的大學城與緊密/瘋狂的校園生活

普遍來說,大眾對於國外校園生活的景象大概停留於電影或影集上那種天天氣氛高漲、隨時有校園派對,放學後大家聚集於校園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或和大夥們一起回宿舍談天說地的那種樣子。

這種生活型態或許在美國校園能影射出,但在澳洲比較不可能發生。由於澳洲的本地同學大多都與家人住在一起,放學通常就會回家(非常多人交通時間都要花費1~2個小時),也很少於晚上還在校園內逗留,所以晚上校園活動自然不會太多。加上自己所在的學校幾乎高達80%以上為Asians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於課業及職涯比較重視,所以主流的社團活動沒有到非常多元,大部分還是academic/career導向的。

最後,謝謝大家看完啦 😊

(本文的觀點僅代表自己的經驗,無法代表所有人在澳洲大學生活的感受)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與我聯絡 —

LinkedIn: Bianca Chang

Email: ccchangchungchi@gmail.com

--

--

Bianca Chang
Bianca Chang

No responses yet